“十四五”期間寧夏政府采購改革服務高質量發展綜述
2025年11月06日 10:29 來源:中國政府采購報 【打印】 
開欄的話: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收官之年。5年來,各級政府采購監管部門持續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,不斷提升政府采購質效。即日起,本報推出“決勝‘十四五’”欄目,陸續刊發各地全面反映政府采購監管部門錨定“十四五”規劃目標任務,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全面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地生效,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,敬請關注。
5年前,企業若想參與寧夏的政府采購項目,需要準備一摞厚厚的資質證明文件、墊付一筆投標保證金,并要派員奔波于多個線下窗口。而今天,企業憑借一份信用承諾書便可“輕裝上陣”,通過全流程電子化系統遠程參與投標,中標后還能憑借一紙政府采購合同,在幾天內獲得銀行的無抵押低息貸款。
這一深刻變化的背后,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(以下簡稱寧夏財政廳)過去五年來,積極落實財政部部署要求,在政府采購領域進行的一場靜水流深的系統性改革——將政府采購工作從傳統的“程序性采購”向“現代化治理”轉型升級,通過織密制度籠子、插上數字翅膀、強化政策導向,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,更探索出一條以政府采購改革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高效路徑。
立規矩,成方圓:以嚴密制度體系筑牢公平競爭基石
政府采購領域曾因環節多、自由裁量空間大而備受關注。寧夏的改革,首先從構建“不能腐、不敢亂”的制度籠子破題。5年來,一套覆蓋政府采購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制度體系逐步成型。40余項規范性文件的相繼出臺,為采購活動鋪設了“清晰軌道”,從項目信息公開、政策執行、電子化交易,到合同簽訂、履約驗收,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。
這套體系不僅管“事”,更管“人”。針對采購人、代理機構、評審專家和供應商等不同主體,寧夏財政廳制定專項管理規則,全面清理有礙公平競爭的規定,統一檔案管理、質疑投訴等流程。更重要的是,一套動態的監督預警規則被建立起來,使監管從事后查處向事前預防、事中控制延伸,織就了一張縱橫交錯、嚴密高效的“監管網”。
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。為了讓規則清晰明了,寧夏財政廳大力推行標準化建設,細化15類采購標準文本和13類公告模板,將7類強制性采購需求標準直接內嵌到操作系統中,用技術手段防止“量身定制”。同時,創新行政執法方式,建立統一的行政執法平臺,配套制定政府采購監督檢查及處理處罰規程,規范行政執法模板64個,并推行“首違不罰、輕微免罰”的柔性執法,通過提示、約談、示范、回訪“四聯動”,引導市場主體主動糾錯,平衡了制度剛性與執法溫度。
減負擔、增活力:以精準政策工具服務市場主體
在落實國家政策基礎上,寧夏財政廳通過提高預留份額、給予價格扣除、嚴格限時付款等“自選動作”,為中小企業開辟了廣闊空間。一套信息化的管理鏈條,確保了政策從預算編制到合同簽訂的全流程落地。五年來,中小企業拿下政府采購合同的比例持續穩定在80%以上,成為市場主力。
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困境,在寧夏也能找到可參考的方案。通過搭建“政采云”信用融資平臺、打通“寧財融”信息通道,寧夏將政府采購信用轉化為企業的融資資本。金融機構據此開發了20多款特色信貸產品,創造了“750”模式(7個工作日審批、5個工作日放款、0擔保)。五年來,這一模式已為1300余家企業提供低息融資15億元,提供保函12億元,帶動就業上萬人,真正實現了“數據多跑路,信用變真金”。
聚焦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“痛點”,寧夏還打出“減負賦能”組合拳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“信用”替代“證明”的改革。企業只需一紙承諾,便可替代以往繁復的資格證明材料,實現了從“跑斷腿”到“零跑腿”的轉變。與之配套的“兩免一減半”政策,即免收采購文件費、對信用良好者免收投標保證金、減半收取履約保證金,更是直接為企業卸下“重擔”。據統計,此項政策累計為市場主體減少資金占用約10億元,極大緩解了企業,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壓力。
技術的賦能,則讓改革插上了翅膀。寧夏財政廳實現了政府采購從發布公告到履約支付的全流程電子化,打造了“網上全公開、網下無交易”的新格局。不僅壓縮了人為操作空間,更直接為企業節省了標書制作、差旅住宿等成本,累計超過3億元。透明度的提升亦是改革重點,從采購意向的提前公開,到采購需求的全面公示,再到聯動中小企業服務平臺進行信息精準推送,寧夏讓每一筆采購都在“陽光”下運行。
此外,綠色發展理念通過采購合同落地生根。綠色產品采購機制不斷完善,銀川市成功入選國家綠色建材試點城市,引領建筑領域低碳轉型。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也在采購中得以體現,通過預留份額采購脫貧地區農副產品,五年累計交易額過億元,帶動8個脫貧縣區銷售農副產品超10億元,形成了“采購”與“幫扶”的良性循環。
強監管、護公平:以零容忍態度凈化市場生態
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,是政府采購的生命線。寧夏以“零容忍”的態度,持續重拳整治市場亂象。針對設置歧視性條款、亂收費、提供虛假材料、圍標串標等“四類”突出問題,寧夏財政廳開展了多輪專項整治行動,并與自治區紀委監委聯動,對歷年項目進行拉網式排查。五年來,累計查處違法違規主體500余個,罰款700余萬元,通報典型案例,形成了強大震懾力。
在“堵后門”的同時,更注重“疏前門”。寧夏財政廳在全國率先建成“一站式”糾紛維權平臺,讓供應商的質疑投訴有了高效、便捷的解決渠道。2020年系統上線以來,處理線上質疑3500余件、投訴1000余件。在此基礎上,探索建立的“先調解、后裁決”機制,成功化解糾紛300余件,將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寧夏的監管也正朝著更加智慧的方向演進。據寧夏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,該省智能化監管系統將采購流程設為“單行道”,并設置了上百個預警指標,對異常報價、敏感詞條、違規行為進行實時監控與自動攔截。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則通過大數據為市場主體“精準畫像”,對信用良好者“無事不擾”,對失信者“利劍高懸”。而跨部門的聯合懲戒機制,更是將100余家嚴重失信主體攔在采購活動門外達500余次。
五年來,寧夏財政廳以一系列扎實舉措,徐徐鋪展出一幅飽含溫度與力度的改革畫卷。這份亮眼的五年“成績單”,如同為寧夏注入一股澎湃的經濟動能,推動塞上大地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奮楫前行。(本報記者 鄭楊 通訊員 舒心)
(原標題:塞上江南新風“采”——“十四五”期間寧夏政府采購改革服務高質量發展綜述)
相關文章
- 寧夏全過程嚴控黨政機關采購支出2025-10-28
- 銀川市公布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項目名單2025-10-24
- 寧夏優化進口產品審核管理2025-08-27
- 寧夏推動政府采購監管數字化轉型構建“云執法”體系綜述2025-08-15
- 寧夏發布20個政府采購參考文本2025-08-01
